科普动态

鼎湖山保护区开展青少年科学探究计划暨森林文化周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23 作者:scbg 来源:华南植物园

11月,金秋翩然而至,桂花馥郁芳香,在这充满希望与收获的日子里,鼎湖山保护区成功举办了“青少年科学探究计划:跨学科实践与自主创新行动(第一期)”暨第六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系列科普活动。此次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以一套涵盖生态学、环境科学、物候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九大主题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从知识启蒙迈向自主探究的完整科学实践平台。本期科普活动由鼎湖山树木园党支部、科教科的彭丽芳、戴玉映和何锦燕三位老师引导,核心教学逻辑包含“知识导入—问题发现—深度探究—成果汇报”四个环节,确保了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循环。

课程一:鼎湖山保护区简介

鼎湖山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鼎湖山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这片总面积达1155公顷的保护区却保存着完整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栖息着数以万计的物种,通过该课程,学生初步了解鼎湖山保护区的物种情况。

课程二:植物多样性观察:学习生态学的“基础语言”

学生们深入不同生境,学习植物多样性调查的方法,识别并记录不同科属的植物。从高大的乔木、繁茂的灌木到低矮的草本,从清晰的叶脉、粗壮的根茎到多样的科属,亲身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及其观察方法。

课程三:水质指示物种——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解读水体的“健康密码”

学生们走进山涧溪流,亲手采集底栖动物。通过采集和识别对水质敏感度不同的指示物种,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评价水体的洁净程度,将底栖生物与周边环境质量联系起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掌握了环境监测的一项关键技能。

课程四:福尔摩斯的现身——版纳鱼螈为何惨死路边?

一场生态推理实践本节课程以一次真实的生物死亡事件为起点,引入“探案”的探究方法。学生们化身“探案专家”,通过观察现场环境、分析版纳鱼螈的生活习性及濒危原因,推理其可能的致死因素。这不仅锻炼了逻辑推理能力,更极大地提升了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课程五:森林碳储量与个人碳排放:量化我们的生态足迹

这是一堂将宏观生态与个人行为紧密相连的课程。学生们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一片森林能够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同时核算个人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如交通、用电)产生的碳排放量。通过鲜明的数据对比,环保理念从抽象口号变为具象的责任,激发了学生们的减排主动性。

课程六:植物物候观测:成为大自然的记录者

此节课带领学生走进森林,学习如何系统记录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生命周期现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物候观测的标准化方法,更通过长期数据记录的分析,初步理解了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节律的深远影响,建立起生态系统的动态视角。

课程七:认识森林守卫者——荷木:探究关键物种的生态功能

课程以树木具有防火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起始,通过学生创作防火树种,从而引入鼎湖山保护区防火树种“荷木”。学生们深入探究荷木作为防火树种的特殊结构、其在森林演替中的“先锋”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人工造林维护生态平衡,让学生理解用自然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课程八:认识大自然的拓荒者——苔藓植物:矮小世界中展示优美的生态结构

课程将视角转向常被忽略的苔藓世界。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苔藓的精妙结构,了解其作为“拓荒者”如何在裸露的岩石和土壤上开启生命历程,以及其强大的涵养水源功能。这堂课培养了学生关注微小生命、见微知著的科学素养。

课程九:自然教育径小小公民科学家

本节课作为系列课程的收官与实践整合环节,学生们以“公民科学家”的身份,在鼎湖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径上,回顾并探究前期所学内容,完成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蜕变。

该探究计划是鼎湖山保护区推动自然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青少年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思维与方法,激发了保护自然的责任与热情。未来,鼎湖山保护区将积极探索和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森林文化周科普形式和科普内容,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青少年在鼎湖山保护区这座“物种宝库”中,点燃科学梦想,成长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力量。

合照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