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环江站召开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试点站建设项目验收会
暨监测要素指标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07-28 来源:亚热带生态所

  7月27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召开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建设项目验收会暨监测要素指标研讨会。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邵明安、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冯仁国、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卢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新荣、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周国逸、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王世杰、中科院昆明分院周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平、中科院科发局资环处杨萍以及条财局预算制度处何峻等项目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     

  专家组首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查看了监测样地的建设现状,仔细询问了样地功能及配套设施和仪器情况,并对其正式使用后的研究方案和可支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之后,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环江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汇报了喀斯特地上地下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典型喀斯特生态系统(灌丛)模拟冠层氮沉降、多尺度水文过程对全球变化响应等三个科研样地平台的建设实施情况,拟开展工作及预期成果等内容。

     专家组一致认为:环江站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建设项目可以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长期、全面监测和研究,尤其是为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响应与适应机制长期定位研究、水文驱动下喀斯特植被-土壤-表层岩溶带物质迁移转化原位观测与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该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喀斯特区域野外站的科研能力,同时为其他喀斯特区相关野外台站的标准化科研样地的建设探索了一条新途径;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的建设,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随后,杨萍主持召开了喀斯特生态站监测要素指标规范讨论会,亚热带生态所所长助理、环江站副站长陈洪松研究员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做了汇报,基于喀斯特生态系统存在与其他类型区迥异的结构-格局-过程-功能,非喀斯特地区传统的监测技术和方法难以直接反映喀斯特区快速的三维水土过程的的特点,提出适合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监测技术和指标体系;从水土气生四个方面对喀斯特地区新型生态观测指标体系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选择各项指标的依据和目的。专家组经过讨论认为,建立喀斯特生态系统监测要素及其指标体系,有助于针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多界面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将地表、地下过程有机结合,阐明喀斯特生态系统长期演变规律,揭示喀斯特关键带结构-水文过程-生态功能的影响机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优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专家组和科发局专家肯定了当前的指标构建工作成果,并对后续指标筛选和优化、具体指标的补充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环江站已经基本完成了中科院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建设任务,同时构建监测要素指标体系的工作成果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为下一步继续优化监测要素指标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