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湖南卫视专访长沙站“巨型稻”生态立体种养示范基地

发布时间:2017-08-28 来源:亚热带生态所

  8月28日,湖南卫视“湖南新闻联播”记者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巨型稻”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示范基地进行专题报道,并采访了亚热带生态所所长吴金水研究员和夏新界研究员。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号召,挖掘“巨型稻”的产量潜力和生态效益,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田综合经济效益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今年1月开始,长沙农站打造了一个30亩的“巨型稻—青蛙—泥鳅共生”稻田生态种养基地。 

  该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是以水稻田为基础,“巨型稻”种植为中心,青蛙、泥鳅放养为特点的自然与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可持续种养的稻田复合生态系统。与其它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其优势为:第一,“巨型稻”产量高达900公斤/亩,米质好。一般稻田综合种养中水稻亩产仅300公斤,产量不到传统稻米的一半,经济效益则是传统水稻田种植的几倍;第二,“巨型稻”杆高叶茂,分蘖能力强,可合理疏植,节约人工及种苗成本;第三,“巨型稻”抗性好,耐逆性强,加之青蛙、泥鳅以其间害虫、浮游和底栖小生物为食,可有效控制水稻的病虫害,达到不施化学农药的目的;第四,“巨型稻”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生长周期接近同步,可以做到前期插种放苗一步到位,中期管理,后期收获同步进行,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第五,生态环保,经济价值高,该模式用紫云英、菜枯等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生产的稻米、蛙、泥鳅等都属于绿色无公害产品,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据悉,明年夏新界课题组将继续与湖南农业龙头企业——湘丰集团合作,将该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扩广至200亩,并成立一个产业示范园区,以加速“巨型稻”系列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及生态产品的开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