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人类扰动及森林演变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人类扰动及森林演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Maize Cultivation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Triggered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知名期刊Earth’s Future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历史人类扰动及森林演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Maize Cultivation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Triggered Severe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知名期刊Earth’s Future上。以造林为核心的森林景观恢复(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是“波恩挑战”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等国际生态恢复计划的共同目标,但造林并不等于恢复,以树为核心的恢复可能会导致错位修复、甚至原有完整生态系统的破坏。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已成为全球 “变绿”的热点区之一,但可溶性碳酸盐岩脆弱地质背景制约“变绿”的可持续性,过去20多年大规模人工造林与自然封育下,依然存在部分喀斯特地区难以自然恢复成森林景观、造林也难以成林。了解历史时期区域植被变化和石漠化历史是回答当前及未来喀斯特地区造林可持续性和潜力的关键。据史料记载,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喀斯特地区已有人为毁林与开垦导致的石漠化发生,但以往关于喀斯特区历史时期石漠化和人类活动的研究主要借鉴历史文献记载,缺乏有效的科学实证。针对上述问题,王克林团队岳跃民研究员依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初步开展了历史时期喀斯特区人类活动影响及森林演变工作。建立了基于喀斯特洼地沉积物测年的历史人类扰动识别方法,百年尺度利用137Cs和210Pbex定年,历史时期定年主要依据炭屑14C,首次在典型喀斯特洼地的沉积物开展孢粉学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当地调查,重建了过去三百年以来喀斯特地区“林——毁林——零星造林”的三个主要阶段:在1780年之前,针、阔叶树孢粉浓度很高,意味着当前石漠化区在历史时期可能曾经覆盖茂密的针阔混交林;1780年后以玉米花粉和先锋物种芒萁孢子的同时出现标志着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自20世纪30年代起,该地区存在零星造林,以针叶树柏科/杉科花粉数量突增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玉米引种、人口增长和移民,加速了山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导致历史时期石漠化的发生,也是当前部分喀斯特区难以自然恢复成森林景观的重要原因,高强度人类扰动后的喀斯特区植被修复需要权衡林或非林。本研究作为地质背景制约的喀斯特区历史人类活动影响识别及森林演变的开创性工作,明确了部分喀斯特地区短期内难成林,为喀斯特区生态恢复基线确定及精准还林还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资助。论文链接图1 喀斯特洼地孢粉分析与参考定年数据图2 过去300年以来喀斯特森林演变特征(A)和广西森林面积变化(B)
2024-04-07
-
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合作发布国内首个单药使用的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抑制剂RAY1216的临床前研究结果
新冠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小分子药物是抗击新冠感染的选择之一。来瑞特韦片(Leritrelvir,研究代号:RAY1216)是国内首款无需联用利托那韦靶向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Main protease,Mpro)的小分子化学药物,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对该药物抗病毒机制、抗病毒活性及药代性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揭示其多方面亮点。新冠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小分子药物是抗击新冠感染的选择之一。来瑞特韦片(Leritrelvir,研究代号:RAY1216)是国内首款无需联用利托那韦靶向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Main protease,Mpro)的小分子化学药物,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对该药物抗病毒机制、抗病毒活性及药代性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揭示其多方面亮点。研究成果以“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SARS-CoV-2 Mpro inhibitorRAY1216with improved pharmacokinetics compared to nirmatrelvir”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学》)。研究揭示RAY1216在体内外的抗病毒实验中表现出与辉瑞奈玛特韦(Nirmatrelvir (PF-07321332)相当水平的抗病毒药效。RAY1216对SARS-CoV-2多种变异株均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半数效应剂量(EC50)均处于纳摩尔级别,能够有效抑制多种新冠变异株在Vero E6细胞中的增殖复制,显著降低病毒滴度水平。在K18-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来瑞特韦的治疗不仅有效地提高感染小鼠的生存保护率,也显著降低了其肺部病毒载量,减缓了由病毒感染导致的体重减轻,改善了感染肺损伤病理变化的表征。研究还利用复制子方法验证了RAY1216对于目前对PF-07321332强耐药的主蛋白酶突变体L50F+E166V仍然保持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233±4 nM)。研究团队还在大鼠和小鼠模型上进行了来瑞特韦的药代动力学测试,在口服灌注或注射且不联用利托纳韦的情况下,实验结果证明RAY1216具有优秀的药代动力学性质。RAY1216在体内的药物血浆暴露量高于对照药物PF-07321332,体内清除率低,代谢半衰期长,其优秀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表现为其在临床上的单药使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研究在原子结构和化学动力学上明确了RAY1216抑制主蛋白酶的机制。团队通过酶活抑制动力学分析测得RAY1216对SARS-CoV-2的主蛋白酶的抑制常数(Ki)为8.4 纳摩尔,药物在靶点的停留时间至少为104分钟,远长于辉瑞PF-07321332的9分钟。研究解析了RAY1216-主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确证了RAY1216的酮酰胺弹头以共价方式结合在主蛋白酶催化位点145位的半胱氨酸上。相对于辉瑞PF-07321332,RAY1216与主蛋白酶的相互作用更多,抑制复合物更加稳定,使得其靶点停留时间更长,抑制更彻底。这些数据充分解释了RAY1216的抗病毒功能。建立在以上临床前的研究数据,RAY1216完成了1-3期临床试验,在2023年3月获批以单药来瑞特韦片(商品名:乐睿灵)上市用于新冠感染的治疗。论文通讯作者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实验室钟南山院士和杨子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熊晓犁研究员等。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陈小新博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联合培养硕士生黄晓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钦海副研究员,美国麻省BioKin公司Petr Kuzmič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获得广州实验室陈新文研究员与陈继征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刘劲松研究员与许永研究员团队等大力合作支持。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研究的蛋白结构数据在上海光源BL19U1和BL10U2线站获得,线站为蛋白晶体衍射数据的收集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 论文链接来瑞特韦的作用机制、抗病毒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
2024-04-03
-
华南植物园揭示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
我国南方森林土壤贡献了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续的增加。深度发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已严重酸化,基于物质输入输出平衡原理,酸化的土壤因Al3+聚集产生铝毒使输入土壤有机质减少。然而前期研究表明其作为碳汇林的生态功能尚在,但目前关于深度酸化的森林土壤还在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机理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俞梦笑在闫俊华和王应平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依托鼎湖山站长期模拟酸添加控制实验平台,对酸添加处理下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累积及固存机制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从碳组分看,长期酸添加显著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碳(MAOC)的累积;从碳的来源看,长期酸添加下微生物残体碳累积降低,而植物源的木质素酚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酸添加带来的土壤木质素酚的增加和土壤微生物分解抑制促进了POC的累积,而MAOC的累积则主要归因于铁铝氧化物和金属阳离子的有机矿质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化,土壤矿质保护作用与植物源碳的持续输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固存与稳定。本研究强调了森林土壤酸化促进了矿质保护机制和植物源碳的累积。该发现从机理上支撑了深度酸化森林土壤持续固碳增汇的功能。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and Soil(《植物与土壤》)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俞梦笑为论文第一作者,闫俊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4-06608-8图1. 酸添加下土壤有机碳累积框架图
2024-04-02
-
华南植物园发现鼎湖山大样地以不同角度解释生态位分化
经典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位分化是物种共存的条件。自然森林存在着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共同构成了群落结构,水平维度的生态位分化不足以解释物种多样性极高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植物物种共存机制。因此,有必要从垂直维度探索生态位分化的潜在机制。 为此,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研究组,基于鼎湖山大样地研究平台,借助林冠塔吊,开拓性地从多个角度探索了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的垂直生态位分化:①利用生理功能性状,发现森林物种在垂直维度上表现出多层次的性状变异,证实了群落中垂直生态位分化的普遍存在(成果发表于Forests,冯嘉谊博士为第一作者,练琚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②基于个体水平的植物功能性状分析,发现叶片功能性状和个体大小的种内差异是影响树种垂直分层和生境适应的重要因素,证实了生态策略的垂直效应(成果发表于Functional Ecology,宾粤博士为第一作者,练琚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③结合优势树种不同垂直高度的叶片性状和光谱特征,拓展了树种分类的研究模式,强调了垂直维度在森林群落研究中的重要性(成果发表于Remote Sensing,练琚愉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作者,合作者为广州大学的吴志峰教授和俞方圆副教授)。 最近,以个体树高值来表征垂直维度,发现种内功能性状与树高的相关性存在种间差异,说明不同物种生活史策略的差异是垂直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中纳入种内差异会增强功能性状和植物生长的相关性。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生态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Ecology(《生态学报》)上。宾粤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练琚愉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研究从理论上验证了森林树种垂直生态位的存在,并强调了垂直生态位分化对阐明亚热带森林树种共存机制的重要性。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f13101548(Feng et al. Forests,2022)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4003(Bin et al. Functional Ecology,2022)https://doi.org/10.3390/rs14246227(Zhang et al. Remote Sensing,2022)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14281(Bin et al. Journal of Ecology,2024)图1. 鼎湖山林冠塔吊图2. 森林物种胸径(a,b)和生物量生长(c,d)与比叶重(LMA)和光合作用投资(PI)的关系。
2024-04-02
-
痕量铝影响海洋浮游植物叶绿素合成与固碳新认知:铁铝假说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在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Promoting effects of aluminum addition on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two cultured iron-limited marine diatoms”为标题发表在《湖沼与海洋》(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研究员谭烨辉和副研究员周林滨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中。然而,目前尚未发现铝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这是一个长期未解之谜。铝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可达mmol/L,相比较而言,海水中溶解铝的浓度则要低几个数量级,常处于痕量水平。南海海洋所研究团队从十多年前开始关注铝添加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现场和室内实验研究,发现痕量铝添加可促进海洋浮游植物固碳,增强生源碳向深海输出、埋藏封存,从而影响海洋碳汇效能,进而调节气候变化。有证据表明,过去80万年,通过沙尘沉降输入到南大洋的铝与铁通量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回旋存在密切关联。通常认为,南大洋浮游植物生长受铁限制,铁输入的变动被认为是调节碳汇与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团队的工作则发现,铝与铁协同作用,很可能是南大洋等海域碳输出、埋藏的关键,因而提出了“铁铝假说”,指出铝与铁一样,可能是调控海洋碳循环和碳汇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图1)。图1 铁铝假说示意图。引自(周林滨等,2023)。自然铁施肥过程如(但不限于)沙尘气溶胶沉降不仅向海洋输入铁(Fe)还带来铝(Al)。Al一方面提高海洋浮游植物利用溶解有机磷(DOP)、Fe和N2(固氮)效率,增加上层海洋固碳;另一方面降低生源碳分解速率,提高碳向深海输出、封存,增强海洋碳汇能力,从而影响气候变化,在地球历史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8年提出“铁铝假说”以来,研究团队持续探索求证,不断完善假说的理论详释。通过放射性碳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痕量铝添加显著提高硅藻净固碳量,降低颗粒有机碳分解速率,为铝调控海洋碳输出与封存的观点提供了关键证据(Zhou et al. 2021)。相关研究成果2021年也发表在《湖沼与海洋》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评论报道,文章的Altmetric指数达到119,2023年入选国际湖沼与海洋学学会(ASLO)期刊2020–2021年15篇高影响力优秀论文。同年,团队成员受邀出席2023水科学大会(Aquatic Sciences Meeting)“高影响论文作者专题”,报告铁铝假说相关研究成果。近日(3月19日),该论文被收录进入ASLO推出的最新一期题为“作者聚焦:来自ASLO期刊的高影响力作者”的虚拟专辑,进一步肯定了相关工作对研究领域的贡献。 根据铁铝假说,研究团队提出“海洋铝施肥”观点,认为这有可能发展成为潜在高效的负排放技术与方法,并预测南大洋等受铁限制的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NLC)海域是开展铝施肥及铁铝同时施肥的理想区域(周林滨等,2023)。然而,在大规模现场施肥实验之前,仍需要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检验海洋铝施肥的效能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痕量铝添加如何影响铁限制浮游植物,尤其硅藻的生长,是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研究团队联合德国赫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INRS)等多家单位,采用痕量金属洁净培养技术、55Fe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多项实验,发现痕量铝添加可以显著提高受铁限制硅藻的叶绿素合成速率、光合效率和生长率(图2)。这一研究揭示了痕量铝有益于铁限制海洋硅藻叶绿素合成的新现象,为铁铝假说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在南大洋等铁限制海域开展海洋铝施肥负排放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图2 痕量铝添加对铁限制与铁充足条件下威氏海链藻(T. weissflogii)和假微型海链藻(T. pseudonana)叶绿素合成与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南海海洋所自主部署项目等资助。相关论文信息:Linbin Zhou,Fengjie Liu,Eric P. Achterberg,Anja Engel,Peter G.C. Campbell,Claude Fortin,Liangmin Huang,Yehui Tan. 2024. Promoting effects of aluminum addition on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two cultured iron-limited marine diatoms.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doi: 10.1002/lno.12558.周林滨,黄良民,谭烨辉. 2023. 铁铝假说与海洋铝施肥增汇潜力展望. 热带海洋学报42(3):1-18.Linbin Zhou,Fengjie Liu,Qingxia Liu,Claude Fortin,Yehui Tan,Liangmin Huang,Peter G. C. Campbell. 2021. Aluminum increases net carbon fixation by marine diatoms and decreases their decomposition: Evidence for the iron–aluminum hypothesis.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66(7):2712-2727.
2024-04-02
-
华南植物园揭示森林木质部春季物候对温度波动的响应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树木初级生长(开花、展叶和发芽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树木木质部物候的监测数据十分稀少,学界较少关注树木木质部物候的变化,这阻碍了对森林大空间尺度碳收支的评估和预测。而且近年来逐渐有报道指出虽然全球植被绿度、叶子面积以及CO2吸收量显著增大,但木质部的生长量并没有相应的增加。目前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频发、温度波动大,但木质部物候对温度波动的响应在大尺度范围内的研究尚属空白。 目前主要通过微树芯(Microcoring)方法监测树木木质部物候,但微树芯方法及其随后的实验室处理过程相当耗时耗力。为此,我们与全世界使用该方法的45位研究者合作,得到了一个覆盖北半球(23-66°N)且横跨寒带、温带、地中海和亚热带75个研究样地的20个针叶树种的木质部物候监测大数据集。我们发现随着温度波动的增大,木质部春季物候存在趋同现象,即木质部细胞倾向于在一年中的6月5号开始增大,而在夏至日开始细胞壁增厚 (图1)。值得一提的是,中国24节气之一的芒种大约在6月5号,自这天起,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雨水开始增多,木质部细胞增大需要充足的水分产生膨胀压力。细胞壁增厚更依赖于光合产物,而夏至日这天是全年中光照最强的时候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温度波动大,也就是外部环境不可预测的时候,树木倾向于选择一种相对保守的生长策略,即只在能确保充足水分和光照的确定时间节点开始启动木质部生长。基于这一结果,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未来全球变暖的同时,极端温度频发的话,树木是会响应变暖而使春季物候提前,还是在确定的6月5号和夏至日分别开始细胞增大和细胞壁加厚?如果是后者的话,在温度波动大的地区森林响应气候变暖的程度可能不如我们期待的大,而且物候趋同会增加树木对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进而影响森林结构和生产力等。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张亚玲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建国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论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iYl~3QW8S6DM9图1. 随着温度波动(PTV)增大木质部细胞倾向于在一年中的6月5号开始增大(A),而在夏至日开始细胞壁增厚(B)
2024-04-01
-
主动源地震实验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马沟南部结构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敏研究员团队联合林间院士、丘学林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利用马里亚纳俯冲带南部“挑战者深渊”附近的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测线记录的背景噪声数据,进行了横波速度结构成像。这是创新利用短时长主动源数据记录进行被动源地震方式结构成像的成功尝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JGR-Solid Earth),助理研究员张亚运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徐敏为通讯作者。在传统的地震学研究中,主动源OBS数据主要用于探测海洋岩石圈的纵波结构信息,而背景噪声信号通常未被充分利用。背景噪声成像通常需要长时长的陆地地震台阵数据,通过叠加多道互相关波形来获取高质量的经验格林函数,进而反演横波速度。然而,主动源OBS数据的记录时长通常只有1-3周,这使得从短时长的噪声波形中提取可靠的面波信号变得极具挑战性。徐敏研究员团队通过创新的方法,使用短时长互相关技术获取了足够数量的互相关波形,并采用选择叠加筛选高信噪比互相关波形的方法,有效剔除了局部未知震源的影响,满足了弥散波场的要求(图1)。此外,他们还通过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技术提高了最终格林函数的质量(图2)。应用这一数据处理流程于马里亚纳俯冲带南部的主动源OBS测线,研究团队获得了高质量的格林函数,并成功提取了面波频散数据。通过反演的速度模型,他们揭示了该区域的结构特征,特别是俯冲板片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区域。含水量的估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的蛇纹石化程度显著高于马里亚纳俯冲带的中部和北部,这一发现与动力学模拟和地震重定位等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一致。这项研究不仅为已有的大量主动源OBS数据提供了重复利用的可能,而且证明了即使在台间距超过400公里的情况下,该方法仍然有效。此外,该方法同样适用于被动源OBS数据,能够获得高信噪比的互相关波形,为更精细的成像工作,如波形拟合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3JB027043图1. 台站对L25-L27在2-5 s频带内的选择叠加结果。(a)所有互相关的线性叠加;(b)选择高相关性互相关后的线性叠加。图2. 不同叠加方法对数据质量的提升。LS:线性叠加,Selected LS:选择线性叠加,Selected tf-PWS:选择和时频域相位加权叠加。
2024-03-29
-
人工湿地细菌和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对废水时空波动的响应取得进展
进入湿地系统的废水中污染物的组成和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波动。因此,湿地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经常受到废水的干扰。然而,微生物群落有必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组成或生物量才能持续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但是微生物群落在废水波动条件下如何保持稳定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探明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对废水时空波动的响应机制,对进一步了解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在净化废水的变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湿地系统的废水中污染物的组成和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波动。因此,湿地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经常受到废水的干扰。然而,微生物群落有必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组成或生物量才能持续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但是微生物群落在废水波动条件下如何保持稳定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探明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对废水时空波动的响应机制,对进一步了解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在净化废水的变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吴金水研究员团队和福州大学刘乐冕研究员合作,对长沙站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农村污水进行了长达13个月的连续观测,并逐月采集分析湿地沉积物以评估细菌和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进水浓度随季节有较大波动,但是湿地系统出水总氮浓度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水质指标远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89-2002)中一级A标准,进一步研究发现,进水水质的波动导致沉积物细菌和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会发生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并且单个微生物分类群的抗性较低 (特别是放线菌和γ变形菌)。然而,16S rRNA、硝化和反硝化基因丰度却能在不同季节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认为其机理在于微生物类群间的高度异步性导致了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但却维持了群落功能的稳定性。此外,随着废水中氮浓度的降低,湿地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在由异养向自养转变。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微型真核生物群落比细菌群落对废水波动的响应更为敏感。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南方地区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稳定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于湿地系统功能提升技术的研发可能具有潜在指导意义。该项研究近期以题为Response of bacterial and micro-eukaryotic communities to spatio-temporal fluctuations of wastewater in full scale constructed wetlands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一区Top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IF=11.4)上。本研究得到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论文链接人工湿地沉积物中细菌和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细菌与微型真核生物共生网络湿地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废水波动的响应机制
2024-03-28
-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植物图鉴》等系列丛书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和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等单位合作编写的《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植物图鉴》《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图鉴》《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昆虫图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2024年“绿美东莞、品质林业”系列丛书,三部图书的出版获得了“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综合科考项目”的资助。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2′22″-113°48′12″,北纬22°50′00″-22°53′32″,管辖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东至东莞市大岭山镇与深圳宝安区交界处,南至莲花山山腰,西至白石山山脚,北至厚大路。其下辖广东大岭山省级森林公园、东莞大岭山市级森林公园、东莞市国营大岭山林场、东莞马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东莞灯心塘市级自然保护区、东莞莲花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3.2%,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一个集游览、科考、休闲和康体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受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成综合科考队,对公园进行了为期2年的综合科学考察。本次综合科考对整个公园范围内的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菌等资源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全面采集标本和拍摄照片,完善现有的物种资源数据,对各类群物种进行系统分类和编目,形成完整的物种名录,掌握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情况,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信息。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植物图鉴》共记录维管植物165科559属843种(含种下分类单元),其中蕨类植物23科35属49种,裸子植物9科16属20种,被子植物133科508属774种(含种下分类单元);发现了金毛狗、桫椤、苏铁蕨、香港带唇兰、钳唇兰、宽叶线柱兰、土沉香、白桂木等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图鉴》共记录兽类23种、鸟类77种、爬行类18种、两栖类10种,共计128种;增加公园新记录44种,其中兽类14种、鸟类22种、爬行类5种、两栖类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分别为豹猫、褐翅鸦鹃、小鸦鹃、蛇雕、凤头蜂鹰、领鸺鹠、白胸翡翠、画眉、黑喉噪鹛、仙八色鸫、三索锦蛇等。《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昆虫图鉴》共记录昆虫12目61科159种;调查中还发现了中国大陆新纪录种——二十星菌瓢虫。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植物图鉴》《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图鉴》《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昆虫图鉴》等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图书的出版对开展珠三角地区森林公园动植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科研工作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自然观察爱好者的参考书籍,也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三部图书封面
2024-03-2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谱系决定机制研究功能性免疫细胞再生新策略”项目课题绩效评价会召开
2024年3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捷凯研究员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基于谱系决定机制研究功能性免疫细胞再生新策略项目课题绩效评价会在广州顺利召开。2024年3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简称“广州健康院”)陈捷凯研究员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基于谱系决定机制研究功能性免疫细胞再生新策略”项目课题绩效评价会在广州顺利召开。同济大学高绍荣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金亮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惠利健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余佳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金勇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赵小阳教授、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及各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和相关科研及财务人员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评价会。项目负责人陈捷凯介绍了与会嘉宾和项目组成员,广州健康院党委书记张鸿翔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致欢迎辞,对出席项目绩效评价会的领导及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处副处长何蕊介绍了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结题的要求和考核的关键点。中国科学院前沿局生命科学处孙玉娜处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关精神,希望项目能够在凝练总结成果的同时,在“再生功能性免疫细胞”这一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领域继续深耕探索,积极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免疫治疗科技领域作出更大贡献。高绍荣院士主持了课题绩效评价环节。项目负责人陈捷凯介绍了“基于谱系决定机制研究功能性免疫细胞再生新策略”项目的具体内容,课题负责人张硌、陈捷凯、杜鹃和王敏分别就课题目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对项目总体目标的贡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数据共享和经费执行等情况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听取课题汇报后,审阅了相关文档材料,对各课题的执行情况和汇报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质询,最终形成了评审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四个课题均高质量完成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课题绩效考核评价。
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