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地化所曾建强、张艳利等-JGRA:原位控制实验解耦光温对萜烯排放影响
准确估算陆地植物排放的高活性萜烯化合物(单萜烯和倍半萜烯)排放量是探讨其空气质量和气候效应的重要前提。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萜烯排放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子,明确萜烯排放的光、温响应机制对准确估算至关重要。自然条件下,温度和光照的变化具有协同性,这可能导致前期基于动态箱及冠层通量法等非控制实验结果不能解析光温响应机制。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新明研究组博士后曾建强与张艳利研究员合作,针对亚热带典型优势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开展了叶片尺度的原位控制实验,通过光照或温度单一变量的梯度控制实验,区分和量化了主要单萜烯排放的光、温响应。同时,结合枝条尺度真实排放的动态箱测量,定性探究了次要单萜烯和倍半萜烯的排放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排放的主要单萜烯中,β-罗勒烯(β‐ocimenes)与异戊二烯一样,其排放完全依赖于光(光依赖因子LDF=1;图1),而α-蒎烯(α‐pinene)和1,8-桉叶油醇(1,8‐cineole)排放则不受光照影响(LDF=0;图2);(2)尽管β-罗勒烯与α-蒎烯和1,8-桉叶油醇的光依赖性截然相反,但它们温度敏感性β值(分别为0.095、0.071和0.102 K-1)却十分接近,并和模型默认值0.1 K-1接近(图3),而前期热带地区基于非控制实验获得的β值(0.2 K-1)显著高于本研究结果,可能是未区分光照影响导致温度敏感性存在高估。(3)基于动态箱的排放测量显示(图4),所有与β-罗勒烯结构类似的链状单萜烯及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的排放完全受光照影响(LDF=1),其它环状单萜烯及倍半萜烯α‐长叶蒎烯(α‐longipinene)的排放不依赖于光(LDF=0),而其它倍半萜烯则表现为部分光依赖(0<LDF<1)。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排放模型模拟时,β-罗勒烯等链状单萜烯可以使用和异戊二烯一样的光温依赖算法;主要环状单萜烯需要使用指数温度依赖算法,但β值存在差异;而对于多数倍半萜烯则需要使用混合模型。 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等项目的联合资助。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期刊。 论文信息:Zeng,J. (曾建强),Zhang,Y.* (张艳利),Pang,W. (庞伟华),Ran,H. (冉浩汎), Mu,Z. (牟兆斌),Guo,H. (郭昊),Lu,Y. (鲁钰婷),Song,W. (宋伟),and Wang,X. (王新明), 2025. Decoupling Temperature and Light Effects on Terpene Emissions From Subtropical Eucalyptus: Insights From Controlled Field Experim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130,e2024JD042616. https://doi.org/10.1029/2024JD042616图1. β-罗勒烯(β‐ocimenes)的光温响应曲线图2. α-蒎烯和1,8-桉叶油醇的光响应曲线图3. 单萜烯温度敏感性(β)对比图4. 聚类分析确定不同萜烯的排放机制;de novo为排放全光依赖,pool为排放不依赖光
2025-03-07
-
广州地化所刘志伟等—EPSL :高温高压实验限定地幔中硒和碲的丰度
地球挥发份起源是当前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硫族元素硫(S)、硒(Se)和碲(Te)因为同时具有中等挥发性和亲铁性,是示踪地球早期增生和挥发份起源的理想指示剂。地幔橄榄岩中S、Se和Te具有近球粒陨石的相对丰度,这一特征被认为是地球核-幔分异停止后碳质球粒陨石后期增生(late veneer)的结果。这一后期增生过程也被很多科学家认为是地球强亲铁元素(HSE)和很多其它挥发性元素(如碳、氮、氢等)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一假说的基础-地幔橄榄岩S、Se和Te近球粒陨石的相对丰度是否能代表真实的地幔成分还存在巨大的争议。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志伟博士后与李元研究员合作,通过精确测定Se和Te在硫化物熔体与硅酸盐熔体间的分配系数,探讨了它们在硅酸盐地幔中的丰度及其对地球挥发份起源的启示,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研究团队在1 GPa压力、1200-1600°C温度范围内开展了系统的高温高压实验,实验结果发现Se和Te在硫化物与硅酸盐熔体间的分配系数与硅酸盐熔体中的FeO含量呈倒U型关系,而温度和氧逸度的影响则非常小(图1)。通过参数化拟合这些分配系数,研究团队成功解释了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氧化弧岩浆中Se和Te的地球化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将这些分配系数应用于地幔部分熔融模型,结合来自太平洋-南极洋脊MORB的高精度Se和Te含量数据,估算了亏损地幔(DMM)和原始地幔(PM)的Se和Te丰度。结果表明,硅酸盐地幔的Se和Te丰度远低于前人的估算值,且具有超球粒陨石的S/Se和S/Te比值(图2)。这一结果表明,硅酸盐地幔的S、Se和Te丰度可能在地球主增生阶段核-幔分异过程就已确立,而“后期增生”的贡献相对较小。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Se和Te在地球深部过程中的行为的理解,还为地球早期演化历史和挥发份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在地球深部岩浆洋条件下Se和Te的金属-硅酸盐熔体分配行为,以验证当前对硅酸盐地幔中Se和Te丰度的估计是否可以由地核形成过程解释。论文信息:Zhi-Wei Liu (刘志伟),Yuan Li (李元),2025. The partitioning of selenium and tellurium between sulfide liquid and silicate melt and their abundances in the silicate Earth.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56, 119277.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5.119277图1 Se和Te在硫化物熔体与硅酸盐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图2 原始地幔中S、Se和Te的丰度
2025-03-07
-
广州地化所林佳睿、鲜海洋等-NSR:嫦娥六号样品研究揭示月球正背面空间环境差异
月球正背面表现出显著的二分性,其正面以广阔的月海为主,而背面则以崎岖的高地和密集的撞击坑为特征。地月系统特殊的位置关系和地球磁场的影响导致了这种二分性还涉及月球所处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影响着月球表面的长期演化过程。月球表面长期直接暴露于太空环境中,持续受到微陨石、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直接作用,这一系列过程被称为太空风化。样品的太空风化特征能够敏感地记录出空间环境上的差异,然而月球背面样品证据的缺乏,使得我们尚不清楚月球的空间环境是否存在与其地质地貌相似的二分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样品研究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发表题为“Differences in space weathering between the near and far side of the Moon: Evidence from Chang’e-6 sample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从嫦娥六号任务的返回的首个月球背面样品中发现了月球正背面的太空风化差异,为月球空间环境的二分性提供了基于样品的证据。 研究团队采用原位聚焦离子束(FIB)制样方法,从嫦娥六号铲取样品CE6C0400YJFM003中的细粒粉末提取样品,涵盖了包括硅酸盐、硫化物和氧化物在内的主要月球矿物(图1),使用装载了电子能量损失谱探测系统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纳米级矿物学研究。通过对比来自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样品、阿波罗样品以及无大气小行星Itokawa样品的太空风化特征,研究了月球背面样品与月球正面样品、小行星样品在太空风化特征上的差异,分析了太阳风辐射和微陨石撞击等空间环境变量在太空风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图1 嫦娥六号样品主要矿物的二次电子(SE)图像(黄色矩形表示进行FIB制样的位置) 研究结果表明,嫦娥六号样品中缺乏在月球正面样品和小行星样品中常见的由微陨石撞击产生的气相沉积层,仅在陨硫铁表面的多孔区域观察到不属于基底矿物的元素富集。此外,嫦娥六号样品中硅酸盐矿物表现出更薄的非晶层、较低的太阳风轨迹密度,说明嫦娥六号样品暴露在太阳风中的时间更短;嫦娥六号样品中含铁矿物较大的纳米铁(npFe⁰)晶粒尺寸和较低的纳米铁(npFe⁰)密度表明太阳风辐射导致铁元素的分离和聚集更为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尽管嫦娥六号样品暴露在太阳风中的时间更短,但太阳风辐射在嫦娥六号样品太空风化过程中的贡献相较于月球正面样品更高(图2)。图2 太阳风和(微)陨石撞击在不同月球采样点的相对影响。(a)太阳风在不同月球采样点的相对影响。(b)(微)陨石撞击在不同经度的相对通量。(c)太阳风和(微)陨石撞击在不同月球采样点的相对贡献。 上述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无大气天体表面各矿物在较短暴露时间内如何响应太空风化的认识,并为揭示月球空间环境如何驱动太空风化差异提供了关键指标。此外,此研究为月球空间环境的二分性提供了基于返回样品的证据,突出了空间环境变量在太空风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理解太阳风辐射和微陨石撞击如何协同塑造月球和其他无大气天体的表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联合资助。论文信息:Jiarui Lin(林佳睿), Haiyang Xian(鲜海洋)*,Yiping Yang(杨宜坪),Shan Li(李珊), Jiaxin Xi(席佳鑫),Xiaoju Lin(林枭举),Yao Xiao(肖瑶), Shengdong Chen(陈生东),Chenyi Zhao(赵晨艺),Miaomiao Zhang(张苗苗), Akira Tsuchiyama,Jianxi Zhu(朱建喜)*,Hongping He(何宏平), and Yi-Gang Xu(徐义刚),2025. Differences in space weathering between the near and far side of the Moon: Evidence from Chang’e-6 sampl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https://doi.org/10.1093/nsr/nwaf087
2025-03-07
-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水文研究团队在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入渗及优先流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发育的喀斯特地貌占全球陆地面积约15%,并为1/4人口提供稳定水源。中国西南是全球喀斯特出露面积最大的区域,强烈的溶蚀作用使得西南喀斯特具有地表-地下二元三维水文结构特征,形成了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快、优先流发育显著且空间异质性极强的复杂水文格局。气候变化背景下,这种快速渗透与弱储水性双重属性增加区域岩溶干旱与洪涝的风险。当前研究围绕土壤水分入渗基本特征、类型和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入渗过程“快速性”的量化及其受岩土结构的控制作用仍不足,限制了喀斯特降雨-入渗-产流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制约了岩溶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发育的喀斯特地貌占全球陆地面积约15%,并为1/4人口提供稳定水源。中国西南是全球喀斯特出露面积最大的区域,强烈的溶蚀作用使得西南喀斯特具有地表-地下二元三维水文结构特征,形成了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快、优先流发育显著且空间异质性极强的复杂水文格局。气候变化背景下,这种快速渗透与弱储水性双重属性增加区域岩溶干旱与洪涝的风险。当前研究围绕土壤水分入渗基本特征、类型和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入渗过程“快速性”的量化及其受岩土结构的控制作用仍不足,限制了喀斯特降雨-入渗-产流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制约了岩溶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地表-地下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坡地小区为研究对象(图1),开展长期高密度和高频率(5-min)土壤水分动态观测,基于时间序列分析量化坡地土壤水分常规入渗和优先流对降雨事件的响应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以土壤厚度作为岩土结构代表因子对水分运动的影响机制。基于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量化响应时间、绝对变化和湿润锋运移速度。结果发现喀斯特区雨水可以更迅速穿透土壤剖面,表现为土壤水分湿润锋速度(1373 mm h-1)远高于非喀斯特区(17mm h-1至610 mm h-1)。受微地形空间异质性影响,土壤水分响应时间和湿润锋速度由上坡到下坡、从表层到深层整体逐渐增大(图2)。相对厚土覆盖山坡,土壤水分入渗指标在浅土覆盖山坡变幅更大、坡位之间差异更明显,与土壤堆积弱化入渗过程受水力梯度影响有关。降雨量和强度对入渗的贡献(30.9~63.9%)显著高于前期水分条件(12.7~26.1%),并且土壤厚度的增加可能弱化地形和降雨特征对入渗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强调精细监测在表征土壤水分入渗空间异质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并量化了喀斯特坡地水文过程快速性特征。基于分层土壤水分对降雨事件响应的先后顺序区分了土壤大孔隙流和岩土界面优先流两种类型。结果发现喀斯特坡地大孔隙流占主导(> 63%),但在短时间强降雨事件易触发的岩土界面侧向流也是重要的优先流类型。优先流出现频率在下坡高于上坡,与土壤水力特性空间分布格局有关。在平均土壤较厚山坡,土壤深度与优先流频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54)(图3)。相对的,优先流频率与土壤深度在浅土覆盖山坡没有相关性,但受到降雨强度和前期土壤水分的影响更突出。这些结果强调土壤厚度空间异质性对水分优先流特征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喀斯特坡地复杂的入渗-产流理论。研究成果分别以Regul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by soil thickness on small hillslopes with complex topography through intensive high‐frequency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和Characterizing rapid infiltration processes on complex hillslopes: Insights from soil moisture response to rainfall event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2024)和Nature Index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25),陈洪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张君博士后为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支持。论文链接:1 2图1 研究样地概况、土壤水分监测点布设及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图2 不同坡位和深度土壤水分湿润锋运移速度图3 高程和土壤厚度与优先流频率相互关系
2025-03-06
-
华南国家植物园2024年植物分类成果
地球上有多少物种?会不会存在一个生物分类学家都认同的生命之树?这是Science杂志提出的生命科学125个基本问题中的两大未解之谜。植物分类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致力于揭示植物世界的多样性。通过分类、命名和归类植物,分类学家为植物赋予名字,并探究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理解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提供第一手证据。2024年,得益于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生物多样性”专项中的“广东植物多样性全域调查与评估”项目,以及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华南植物迁地保护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项目等的资助,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表新族1个(棒柱茜族Clavistigmateae),新属2个(菊科亲二菊属Qineryangia)和茜草科棒柱茜属Clavistigma),新种36个(涵盖蕨类、竹类、药用植物及特有类群)和新变种4个。此外,科研人员还提出了62个种级新组合、新名称或替代名,恢复4个名称种级地位,将18个名称归并为异名,并出版《The Sino-Himalayan Endemic Genus Cremanthodium》《中国西沙群岛野生植物资源》《广东高等植物名录及其地理分布》和《南岭山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编目》等专著8部。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全球植物多样性记录,也为理解物种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自主开发的“生命网格”(BioGrid)智慧平台与“银杉(Cathaya)”标本管理系统,2024年助力华南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完成1.4万份植物标本采集,智能化管理134批次3万余号标本,共享超25万条标本数据,实现了从野外调查到标本数字化的全流程高效管理,为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与智慧化管理提供新范式。完整成果汇编,请点击附件,查阅《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分类成果汇编(2024年度)》。图1. 锯叶垂头菊的野外图片图2. 猫儿石山苣苔的解剖图片图3. 阳春蜘蛛抱蛋的野外照片和解剖图片图4. 三指线蕨的墨线图图5. 肇庆德昭藤的墨线图
2025-03-06
-
华南植物园揭示氮沉降对热带森林丛枝菌根真菌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于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养分限制至关重要。尽管理论模型和实验研究均表明,在受磷限制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沉降可能会改变AMF的丰度和多样性,但现有研究多采用超出实际大气氮沉降水平的施氮实验设计,其结论可能高估AMF对氮沉降的真实响应,进而影响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汇功能的准确评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研究人员依托广东省鼎湖山和鹤山国家野外研究站建立的长期模拟氮沉降平台,选取5个亚热带森林进行AMF丰度和多样性研究,同时结合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比较。基于鼎湖山和鹤山的试验研究表明,低氮添加处理(≤50 kg N ha-1 yr-1,与研究地点的背景氮沉降水平相当)对AMF的丰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图1,2),该结论在其他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得到验证(图3)。然而,当前很多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采用高于实际氮沉降水平的氮添加处理(>50 kg N ha-1 yr-1),该处理下AMF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图3)。另外,研究发现AMF的响应与植物碳、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土壤pH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当前大气氮沉降可能不会通过介导AMF提高土壤碳固存(图1)。鉴于全球多数地区(尤其是欧美和东亚等)的大气氮沉降水平趋于稳定甚至开始下降,本研究揭示了早前基于高氮添加处理的研究结论可能会高估AMF的真实响应及其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即实际大气氮沉降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AMF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可能没有促进或抑制作用。该项研究强调了重新评估实际大气氮沉降水平对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植物-真菌共生关系以及菌根真菌对土壤碳库影响的必要性。相关研究成果以“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has minor impacts on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soil carbon stock in tropical forests”为题,近期发表在土壤学领域顶级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李安迪博士后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郑棉海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5.109746图1. 大气氮沉降对热带森林AMF丰度和多样性及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的概念图图2. 氮添加对鼎湖山和鹤山森林AMF丰度和多样性以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图3. 低氮添加(a)和高氮添加(b)对热带森林AMF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以及两种氮添加水平下土壤AMF菌丝长度密度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
2025-03-05
-
南海海洋所 | 番红砗磲和长砗磲人工种间杂交及应用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喻子牛研究员团队,在番红砗磲和长砗磲人工种间杂交及应用获新进展,研究团队以长砗磲和番红砗磲为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模式进行远缘杂交,获得了长砗磲和番红砗磲杂交新品系,该品系在生长率、存活率和外套膜颜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水族观赏市场及未来养殖产业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水产领域专业期刊Aquaculture Reports,副研究员李军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喻子牛和研究员张跃环为并列通讯作者。砗磲作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框架物种,不仅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水族观赏生物。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天然砗磲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砗磲资源急剧下降。其中,番红砗磲是砗磲家族中最小的种类,每年仅生长3-4厘米,但是它却是砗磲科中外套膜颜色最为鲜艳、外形最为美丽的品种。长砗磲是中型物种,每年最快生长量为6 - 7厘米,而且具有十分美观密集的鳞片。因此,二者杂交有可能产生具有极其优良遗传特性的杂交品种。本研究首次在国际上开展了这两种砗磲的种间杂交研究,并对各实验组相关性状(生长、存活和外套膜颜色)进行了比较分析,创造了新型砗磲种质资源。结果表明:经过一周年养殖,相对于番红砗磲大小(44.74±4.62 mm)而言,以长砗磲为母本的杂交子代(56.84±6.53 mm)生长速度提高了27.04%;相对于番红砗磲存活率(24.47 ± 1.51%)而言,其杂交子代(13.33±2.49%)存活性能提高了83.57%;最为关键的,杂交砗磲的贝壳外形和外套膜颜色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既继承了番红砗磲的鲜艳色彩,又融合了长砗磲独特的纹理特征,表现出极高的观赏价值。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重点研发、福建省科特派项目、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和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联合资助。图1 砗磲杂交子代外套膜颜色(A:番红砗磲;B:长砗磲;C:番红砗磲♀×长砗磲♂;C:长砗磲♀×番红砗磲♂)相关论文信息: Li J.,Ma H.,Qin Y.,Wei J.,Liu W.,Zhao Z.,Mi N.,Li J.,Yue C.,Xing Q.,Yu Z.*,Zhang Y.*. (2025).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Tridacna maxima and T. crocea. Aquaculture Reports. 2025,41: 102694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513425000808
2025-03-04
-
深圳先进院刘陈立团队牵头揭示合成细菌抗肿瘤关键原理
北京时间3月4日,一项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的最新研究有望给癌症治疗带来全新希望:科学家们成功破解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利用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北京时间3月4日,一项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的最新研究有望给癌症治疗带来全新希望:科学家们成功破解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原理,为利用细菌治疗恶性实体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陈立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研究员团队完成。文章上线截图该研究也是继2024年刘陈立与赵国屏在《自然综述:生物工程》上首次阐释“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范式和学科内涵之后,定量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生动示范。深圳先进院前博士后常志广、郭旋,研究员李雪飞、博士后臧中盛,上海营养与健康所王艳博士是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刘陈立研究员和肖意传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细菌疗法的百年突破刘陈立(左一)牵头团队首次揭示细菌抗肿瘤关键原理虽然早在15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用细菌来治疗实体瘤。然而,由于细菌疗法缺乏安全性和稳定疗效,其如昙花一现般匿迹在历史中,鲜有问津。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细菌疗法重新焕发生机。尽管越来越多的“细菌制剂”被报道,但尚未有成功走向临床的案例,究其原因是细菌疗法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未能解决:“细菌怎么逃避先天免疫系统的攻击?” “细菌如何激发抗肿瘤免疫?”“如何确保细菌疗法的安全性?”等等。“与传统药物不同,细菌是活的,细菌能在肿瘤中存活,说明它们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细菌又能抑制肿瘤生长,这表明它们还能激活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刘陈立研究员解释道。“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因为我们对细菌与肿瘤之间的‘对话’机制还不了解。弄清楚这种‘对话’机制对于设计出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很重要。”为此,2017年起,刘陈立团队开始将定量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应用于细菌治疗肿瘤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历时8年,成功揭示了肿瘤与细菌之间的“对话机制”。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细菌治疗肿瘤领域的理论空白,还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破解细菌与肿瘤的“秘密对话”团队交流实验进展这项研究始于刘陈立团队对细菌治疗肿瘤的早期观察。他们通过构建一种特殊的合成菌株,发现合成细菌在结肠癌、黑色素瘤、膀胱癌等多种疾病动物模型上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展现了其治疗肿瘤潜在的靶向性和广谱性。那么,细菌究竟是如何抑制肿瘤的?又是如何不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敌人”消灭?细菌与肿瘤之间到底“说了什么”?研究人员发现,细菌通过一种叫做白介素-10的信号分子与肿瘤内的免疫细胞进行“对话”,让肿瘤内的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的白介素-10,向细菌的天敌——中性粒细胞施了“定身术”,使其无法运动,从而让细菌躲过免疫细胞的“追捕”。与此同时,细菌为了自身生存所激发出的白介素-10信号分子,碰巧“唤醒”了肿瘤内的“沉睡士兵”CD8+ T细胞,使它们重新武装起来,对肿瘤发起猛烈攻击。正是这种“歪打正着”的机制让细菌既躲过了“被杀”,又攻击了肿瘤。那么,细菌治疗肿瘤怎么保证安全性?刘陈立团队发现免疫细胞中存在一种“迟滞效应”机制,这种机制使肿瘤组织中的白介素-10受体水平高,正常组织中的白介素-10受体水平低。通过采集分析27种不同癌症患者的临床样本,团队验证了这一机制。这种差异性使细菌只能在瘤内躲避抗菌免疫细胞的追杀,并在正常组织器官中被有效清除,从而保证了细菌治疗的安全性。“造物致知”,癌症治疗有望迈入“精准时代”研究人员将该疗法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这种合成生物改造的细菌能够显著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细菌抗肿瘤的关键机制,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精准改造细菌提供了理论指导。该研究标志着细菌疗法从“以毒攻毒”迈向了“精准调控”的新时代。“通过合成生物实验和定量数学模型的结合,我们精确地模拟了细菌在肿瘤内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疗法,这就像发现了合成生物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神秘对话’,使科学家能够重新编程合成生物系统,为癌症治疗打开全新思路。”研究团队表示。目前该项研究正在向临床试验推进。未来,医生通过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白介素-10受体的表达水平,可精准筛选出适合接受细菌治疗的患者,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工程化改造的抗瘤菌也可以作为智能递送载体,实现治疗药物的精准释放。这种创新模式,成功突破了传统给药系统的局限性,有望为恶性肿瘤治疗开辟新路径。
2025-03-04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暨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召开
2月26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项目“南岭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华南植物园顺利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牵头,联合了中山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韶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共10家单位共同开展。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的主要专家有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委派的项目跟踪专家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研究员和浙江农林大学秦华教授,实施方案论证专家组主要有刘世荣院士、欧阳志云院士、李芳柏研究员、党志教授、周顺桂教授、朱东强教授、何孟常教授、赵晓丽研究员、张全发研究员和任海研究员。出席的各级领导有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刘荣霞副处长和项目主管邵奕铭、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任小波处长以及华南植物园闫俊华副主任。以上嘉宾以及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研究骨干成员、科研管理部门相关同志等40余人参加了项目启动会,启动会和实施方案论证会分别由闫俊华副主任和刘世荣院士主持。首先,闫俊华代表项目牵头单位致辞,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的长期支持,表示华南植物园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各项工作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任小波和刘荣霞分别代表项目推荐单位和管理单位致辞。任小波对项目实施提出了指导意见,希望项目组立足南岭现状,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实施方案,同时预祝项目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刘荣霞副处长重点介绍了生态专项的新要求、新规定以及正面清单管理工作。在实施方案论证环节,项目首席鲁显楷和各课题负责人分别对项目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任务分解、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该项目围绕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针对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开展南岭山地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规律、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等研究,研发受损天然林、退化农林复合系统等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提升技术,提出重要保护物种的栖息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建立南岭山地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安全保障模式并开展应用示范。专家组对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具体意见与建议,尤其是围绕标志性成果开展工作,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等战略。经讨论和质询,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项目实施方案。最后,鲁显楷表示将按照项目专家组建议,完善和优化项目与课题实施方案,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以及各课题间的配合与互动,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各项任务指标。实施方案论证会现场与会人员合影
2025-03-03
-
南海海洋所 | 深海双壳贝类壳基质蛋白生物矿化功能的演化与环境适应特性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与遗传学科组何毛贤团队在海马冷泉深海贝类生物矿化机制研究中获得新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技术与遗传学科组何毛贤团队在海马冷泉深海贝类生物矿化机制研究中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Proteomic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m13 and AmKaSPI from the shell of Archivesica marissinica"(硕士研究生刘冬婷、林泳仪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石禹为通讯作者)和"Prote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Gh26 regulates biomineralization in the Gigantidas haimaensis"(硕士研究生刘冬婷、李沛霖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石禹为通讯作者)近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正式发表。处于海底极端环境的冷泉,深度超过550m,具有黑暗、低温、低pH、高压、富含锰、铁、锌、铜等重金属、高浓度的甲烷和硫化氢等众多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特征,实则却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大约构成了冷泉区90%以上的生物种类,其中,有壳的大型底栖贝类的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深海海马偏顶蛤(Gigantidas haimaensis)和中国海伴溢蛤(Archivesica marissinica)是海马冷泉活动区的主要优势种之一。贝壳的形成是贝类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矿化有关,而生物矿化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少量的有机质如何调控无机离子有序沉积到固相,有机质中的壳基质蛋白(Shell matrix protein,SMP)被认为是调控这些结构形成的关键因素,因而研究SMP的特点、功能、调控作用对于了解贝壳生物矿化的原理有重要意义。以往SMPs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浅海软体动物,对深海贝类的SMP认知还非常有限。研究团队揭示,海马大偏顶蛤的壳具有独特的六层结构,且珍珠层由整块的文石构成,这与浅海软体动物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图1)。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海马大偏顶蛤的贝壳,鉴定出231种SMPs。通过与13种浅海贝类的SMPs比对发现了两个保守的SMPs(SMP-1和Pif-like),暗示生物矿化功能的保守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种特有的SMP命名为Gh26。体外结晶实验表明Gh26重组蛋白能同时与文石和方解石结合,抑制文石和方解石的结晶,起负调控作用。同时在文石结晶体系中高浓度的Gh26可以诱导方解石成核并抑制文石成核(图2)。揭示了Gh26在调节晶体形态上的多功能性。图1 深海海马大偏顶蛤贝壳微观结构图2 Gh26重组蛋白体外调控方解石、文石结晶形成中国海伴溢蛤的外壳由文石片或微颗粒聚成复杂的不规则结构,分半透明内壳与非透明外壳,均多层叠合。内壳层由文石针状垂直交错结构与粒状均质结构组成,且均质层中嵌有两层薄肌棱柱层。横截面显“菊花”样六角文石片堆叠,有黑洞和缝隙。外壳层为不同大小文石颗粒均质结构(图3)。在本研究中,鉴定出266种SMPs,并通过和13种浅海贝类SMPs的比较发现了两种核心的保守SMPs(AmSMP1和Pif-like),暗示了生物矿化功能的保守性。同时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序列比对,研究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SMP,命名为Am13,以及一种具有Kazal结构域的高度表达的SMP,命名为AmKaSPI。通过体外结晶实验发现Am13负调控方解石形成,正向调控文石形成,同时在高浓度下抑制文石晶体大小生长。AmKaSPI通过增强成核和聚集以及诱导CaCO3晶体的形态变化,积极调节方解石和文石的形成,同时能促进方解石形态变化,形成十字星形结构(图4)。这可能是SMP形成“菊花”状棱柱层的关键。图3 中国海伴溢蛤贝壳微观结构图4 AmKaSPI重组蛋白体外调控方解石、文石结晶形成本研究揭示了两种深海贝类壳基质蛋白的组成,发现了保守性的核心SMP,解析了特异性SMP的矿化调控机制,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深海贝类的环境适应机制,深化对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的认知,填补深海生物极端环境适应的矿化理论空白,还为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及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储备,具有显著的科学与战略价值。该研究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提升项目、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联合资助。相关论文信息:Dongting Liu#,Yongyi Lin#,Maoxian He,Yu Shi*,Proteomic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m13 and AmKaSPI from the shell of Archivesica marissin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5,288: 138767.Dongting Liu#,Peilin Li#,Maoxian He,Yu Shi*,Prote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ell matrix protein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 Gh26 regulates biomineralization in the Gigantidas haimaen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5,305: 140871.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67560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952539/<!--!doctype-->
2025-02-28